马克思主义学院前往汪山土库开展“一线课堂”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往汪山土库开展“一线课堂”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要求,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江西省“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响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号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家风,引导广大师生廉洁从业,从中华传统优良家风中汲取精神智慧,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2年11月2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江葱茵组织并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学院研究生一行13 人,前往南昌市汪山土库进行调研,通过开展“家门口的思政课”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汪山土库是程氏家族的聚居地,座落于南昌北郊40余公里处的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赣语地区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汪山土库由此得名。汪山土库建于清道光年间,它由史称“一门三督抚”的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楙采三兄弟所建,有着“江南豪宅,民间故宫”的美称。整座建筑东西长337米、宽180米,占地108亩,共有1443个房间,572个天井,气势恢宏,冠绝江南。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和讲解下,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文物古迹,一栋栋深宅大院深深地吸引着大家的心神,整座建筑内巷道纵横交错,从敦厚堂、保仁堂、退思堂、稻花香馆到望庐楼,不论是雕栏彩绘,还是门堂对联,都会引发大家的思考和驻足流连;其中“八尺巷”是建筑群里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据讲解员介绍,是专供主人车马接送的行驶路线。穿过“八尺巷”,从古颐堂、光浴堂、诵芬堂、醉月楼到最后的祖堂,大家发现土库里每纵深之间正房与厨房之间均有隔巷,且门不相对,向讲解员询问才知,这是以防出现火灾相互蔓延的防护措施。隔巷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有回声的效果,显示出土库的威严,亦可蓄水防火。
老师和学生们领略到了汪山土库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了解了程氏家族忠厚质朴的家风和名流辈出的历史。从晚清到民国的百余年里,汪山土库走出了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一百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创造了汪山土库的人文辉煌。大家被程氏家族“一门三督抚” 的纯正家风强烈震撼,纷纷在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前伫立思索。了解到程氏一族的人文辉煌与家族的家风家训是离不开的。来到汪山土库的祖堂,有四块大匾额,分别写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程氏家族家训的精髓,它告诫程氏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当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气节。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正是良好的家风,造就了程氏家族“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传奇。
调研活动结束后,大家感慨良多。意识到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堪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程氏家族通过严格的家风教育了在场的师生,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从中国传统优良家风中汲取智慧,使中华优良传统家风融进教材、走进课堂,推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与生动实践,踏踏实实做好教育本职工作。将这种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良好家风付诸行动,在新时代的春风之下传承发扬光大。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靝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