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省高校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其前身最早为1960年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81年更名为德育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1989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部,1995年社会科学部更名为社会科学系,2004年更名为政法系,与“两课”教学研究部合署办公。2006年“两课”教学研究部独立建制,并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部,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86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教授14人。其中,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国防教育专家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2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5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5人、省百名优秀思想政治教师2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课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等8个教学机构。拥有省级优质课程4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防疫期间线上优质课2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各1项,省级优秀教案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青年培育项目1项;省级单科优秀奖9项(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线课题微课作品5项、2024年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成果4项)。
学院201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为江西省最早获批的重点学科之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为C+,在全国航空航天类院校中排名第三,在江西省高校中排名第二。现有“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江西省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南昌航空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昌航空大学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等学科平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2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和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省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学院自2004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院探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路径,执行学位课程“导师团队授课制”,加强课程教师团队建设,针对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组建协同攻关团队,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形成了导师、研究方向导学团队、学科导师组“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指导和培养模式。举办“知行大讲堂”,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开拓学生学术视野。以“知行宣讲团”和青马读书会为载体,推动研究生“自主学习+专题深度研讨”的第二课堂培养方式实施,激发学生发展内驱力。《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大思政”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红色文化融入硕士生公共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特色教学改革与研究》《PBL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五色浸润、四同赋能”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等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航空报国精神育人“三同”“四耦合”实践》《“问题导向+团队协作+多课同向”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等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据截至202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