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新闻动态

【文明江西】文化乡行・师语心声丨红色宣讲“播种人”,激活弋阳“青”力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9 13:53 浏览次数: 【字体:

  8月20日,《文明江西》以《文化乡行・师语心声丨红色宣讲“播种人”,激活弋阳“青”力量》为题报道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宣讲导师、我院甘莉群老师。

      村振兴,文化是魂。作为一名宣讲工作者,我心底最深的念想,就是让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像春风化雨,浸润乡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田。怀揣这份沉甸甸的心愿,我来到了这片被誉为“中国高腔戏曲之乡”的热土——弋阳。在这里,我一边学习,一边探索,渴望将那宏大的理念,融入弋阳的水土,化作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乡音。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对话,都让我感触愈深。

        破局:让理论走进年轻人的心坎里

1

  初到弋阳,心里真有点打鼓: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让他们愿意听、听得进我们讲的道理?老一套的“台上讲、台下听”,肯定不行了。在南岩街道府前社区,我尝试打破窠臼,以《青年宣讲工作的原则方法——兼谈基层宣讲工作如何赢得青年》为题,运用沉浸式讲座、互动式问答的方式找到与青年兴趣、困惑的精准对接点。当看到现场青年慢慢聚焦的眼神,听到他们由衷地说“原来理论也能这么有用、这么贴近生活”,我心里头一块石头落了地。我慢慢明白了:理论宣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而是心与心的平等对话。它需要鲜活的场景、真诚的参与,更需要俯下身去真正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盼。只有走近青年、读懂青年,才能把新鲜血液注入到宣讲队伍里来。

       探索:浇灌基层宣讲品牌之花

  行走在弋阳的山水间,五个月的光阴,我一次次被这片土地的厚重所震撼。“红”得炽热,“古”得悠远,“绿”得盎然,“特”得鲜明。如何让这些宝贵资源成为宣讲的源头活水?这过程充满了因地制宜的思考。我沉下心来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走,一场一场地讲,努力为每个地方找到最能打动人心的“声音”。

  叠山镇:“蒲公英”的翅膀。看到初具雏形的队伍,我思考的是如何让它“飞”得更远。我尝试性提出“分众化内容设计+新媒体传播”的策略,希望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好声音,能乘着时代的东风,像蒲公英一样,播撒更远。我常常想,在这个时代,宣讲也要插上翅膀。

2

  漆工镇:擦亮“可爱的中国”。站在方志敏故居前,那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让我心潮澎湃,如何将其转化为宣讲的持久力量?我想,得抓住最核心的东西。在与讲解员、宣讲员的多次调研、交流之后,“信念之火、奋斗之志、为民之情”这三个主题逐渐清晰了起来。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无比坚定:要让“可爱的中国”这个属于弋阳的品牌,讲得感人肺腑、直抵人心。

3

  朱坑镇:“绿水青山”的乡土话。站在“两山论”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宏大的理念在乡土落地生根?我以一场“点‘绿’成‘金’——共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讲座,尝试引导宣讲员们就用朱坑自己的山水、自己的致富故事来讲。我深深体会到:最朴素的真理往往藏在最熟悉的乡土里,用最亲切的乡音说出来,最有力量。

4

  圭峰镇:“行走的”宣讲。面对特色名镇,我以一场主题为“一步一景一课堂:‘行走宣讲’的沉浸式探索”的讲座,与宣讲员们一起琢磨怎么把惠民政策、文明理念、特色文化变成景点里的“小贴士”、古街上的“小故事”,打造“行走的宣讲课堂”。

5

  曹溪镇:产业发展的“传声筒”。看到当地蓬勃的产业,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以后的宣讲活动中用大白话,把产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给乡亲们讲清楚。通过准备一场“曹溪有戏·文化传薪”的主题宣讲,我更加深切体会到只有当好这个“传声筒”,才能让宣讲成为乡亲们的“及时雨”,这份价值,沉甸甸的。

6

  弋阳腔:古韵新声唱响时代旋律。第一次听到古老的弋阳腔,我心里一亮:这不是现成的宝贝吗?希望在之后的宣讲实践中能够尝试和宣讲员一起将政策理论、红色故事编进弋阳腔的小调里唱出来。这让我兴奋不已,仿佛找到了一条理论宣讲“声”入人心的特色新路,每一次尝试,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充满敬意与信心。

7

        陪伴:见证破茧成蝶的喜悦与成长

  宣讲,播下种子只是第一步。在与这些基层宣讲员、这些年轻的文明实践员的一次次交流中,我深知,精心“育苗”、持续“赋能”,才是“青”力量蓬勃生长的关键。县里的微宣讲大赛,成了我们共同的“练兵场”。我尝试性地提出“赛前指导——现场点评——赛后培训”全链条服务模式,在《红色文化宣讲中的表达与呈现》专题课上,我毫无保留地与各个领域的参赛选手们充分交流宣讲心得:如何用“故事化叙事”引人入胜?如何用“可视化表达”生动直观?如何引发“情感化共鸣”直击心灵?这些所谓的技巧与方法的总结,无不是从一次次实践中凝结而来。我始终笃信:宣讲的灵魂,就是讲好故事,打动人心。

8

9

        回响:持续耕耘的宣讲心声

  回头看看在弋阳走过的路,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收获满满。从最初的单向输出,到如今的双向奔赴、心灵共鸣。我越来越体会到,做好基层宣讲,关键就在“守正创新”——理论的根本不能丢,但讲的方法要变,更要紧的是,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脚要踩在实地上。

10

  我和弋阳的这段故事,其实就是文化的力量如何沉下去、扎下根、活起来的一次生动实践。我深知自己做得非常有限,只是希望能搭一座小小的桥,让理论走近青年,更希望能帮着唤醒弋阳乡土文化自身那份生生不息、自我“造血”的蓬勃生命力。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最深层的价值,不就在于此吗?虔诚地播下一颗颗思想的种子,用心血浇灌这片文化的土壤,然后怀着一颗敬畏与期待的心,静待满园芬芳。这过程,艰辛却无比值得,是我作为宣讲工作者最珍贵的财富和最深沉的幸福。(宣讲导师 甘莉群)


责任编辑:黎志华